十一、宋朝的崇文抑武
公元960年,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,被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。即位不久,担心部将日后造反,他便“杯酒释兵权”,轻而易举地解除了手下将领们的兵权。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正是宋太祖的不自信,造成了宋朝三百余年的积弱。
这也就不难理解岳飞为何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被冤杀。表面上是秦桧害死了岳飞,而背后的深层原因,则来自于宋朝这种不自信的文化。这使宋朝难以出现优秀的将才,即使出现了也会被扼杀……
同时,理学的兴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程朱理学由北宋二程(程颢、程颐)兄弟开始创立,其间经过弟子杨时,再传罗从彦,三传李侗的传承,到南宋朱熹完成。理学主张“去人欲,存天理”,人们应当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。
在这里,不去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评价,只是就事论事地来讲,理学的思想符合了当时以及之后历代统治者的需要,并为其所用,备受推崇,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。但它丢失了中国文化中的血性,而倾向于理,倾向于术。可以说,中国的国学从那时起开始逐渐衰落……
宋朝的文强武弱,导致了先后有西夏、辽、金等外族政权与之并立。外族的彪悍文化与宋朝偏安的柔弱文化进行了中和……
北宋年间,在同时的印度,那烂陀寺中的一批高僧预先知道寺院将面临一场劫难,所以提前带着重要经卷等来到中国,翻译佛教大乘经典。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洞里便藏有这些经文的石板。也是在这一时期,印度高僧施护来中国敬献佛顶骨舍利。
宋朝虽然柔弱,但在冥冥之中却得到了某种文化上的眷顾。
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看待历史的演变,会发现天下万事万物相冲相合,彼此之间结合得如此微妙,缺一不可,完美和谐……
十二、元、明、清的历史循环
元朝(公元1271年~1368年)的大统一,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。
元朝是一个外来民族建立的朝代,它带来了波斯文化等大量的西方文化,并且很快被华夏文化包容和吸纳,开创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。元朝以武力得天下,最后则因失去了本有的刚阳之气而丢了天下。究其原因是被中国南方的阴柔之气同化了,很快没有了自己……
明朝(公元1368年~1644年),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不自信,滥杀功臣,致有其后的太监专权……
明初的胡惟庸案、蓝玉案,史称“胡蓝之狱”。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,大开杀戒,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,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,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。
朱元璋下手如此之狠,是担心这些开国的大臣、将领造他的反,深层原因则是源于朱元璋的不自信。
这就造成整个明朝的一个特点——阴邪之气太盛。
到了明朝末年,努尔哈赤进犯,奋起抵抗后金的袁崇焕竟是文官出身。其后的洪承畴、孙传庭等著名将领也都是文官出身。明朝武将的匮乏,不能不说是兆始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不自信,诛杀功臣,导致整个朝代始终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循环在不断复制……
如果仔细观察,会发现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循环:比如清朝,以孤儿寡母入关得天下,最后也以孤儿寡母失天下。
当初如何得来的,未来也便如何失去。这就是“悖入悖出”的原理。
清朝(公元1636年~1911年),外来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再次融合,缔造了“康乾盛世”。
近代,西方列强的入侵,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。
直到1919年中国人的觉醒……
历史的演变就是如此,层层推进,循环不息……
在带领大家简略地穿越中国的历史之后,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呢?
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以“谦”、“和”为主,容易走向没有激情、没有动力的误区,这时就需要一个外来文化把它激发起来。这样,接下来往往会形成一个新的盛世。而盛世的到来,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的。
(本文根据单中谦老师2010年12月11日北大讲座录音整理)
(未完待续)